第二十六章 1989(一) (第1/2页)
在如何对待苏联的解体上面,李刚可没有想好,在决定趁火打劫之后,交代给邹慧军他们的任务也就随着李刚的想法不同,也就有了那么一点点变化。最开始,李刚虽说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当过客,可是,也只是准备借着这个机会捞一把。
所以,也就是通知了邹慧军他们,这苏联经济形势怎么怎么不好,国内矛盾怎么怎么样,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总之就是一通大忽悠,要让邹慧军他们有这么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他李刚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实际分析来的。要让邹慧军他们知道,这苏联要嗝屁了,所以得早做准备,从中大捞一把。
后来,决定在苏联解体的路上,推上一把之后,给邹慧军他们的任务又不同了,准备工作仍然得做。可是,这没解体之前属于苏联的财产也不能浪费,不是吗?要知道,苏联留下的遗产可是造就了一大批的所谓寡头。留给他们,也没啥‘大用’,还不如李刚代替他们收好得了。
有了邹慧军他们这帮金融高手助阵,苏联的金融体系根本就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随时都能够进球逛上一逛。比如,卢布和美元之间的倒换,黄金的买卖等等。在邹慧军他们死命的折腾下,苏联如果不是计划经济的话,早就崩溃了。即便如此,在李刚看来,现在的苏联经济也就是空中楼阁,摇摇晃晃的,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而东欧剧变和立陶宛的独立,就是那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1989年的4月14日,两伊终于表声明,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达成了停火协议。好在,虽然两伊虽然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可是基本上都是在对持当中,所以只要双方有了那么一个意向,很快就达成了停火协议。
不过,这两伊的停火协议,海华事先根本没有收到丝毫的风声,两伊向海华购买军火的负责人仍然在和海华洽谈下一笔军火购买的细节问题,根本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有停战的意思。看来,两伊的防备意思也不低了。
毕竟,如果两伊之间不停火的话,获利最大的还真就是海华。不提这两国大部分的军火都是从海华购买的,光是支点区域生产的石油,如果两伊结束战争之后,产油量恢复,其中的损失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两伊在这一点上面,共同合作把海华瞒得死死的,以至于海华参谋部在给李刚的报告中,预计两伊战争要结束至少还有一到两年的时间。
两伊的突然停战,搞的海华有些措手不及。毕竟,如果说海华才是两伊战争当中最大的赢家也不为过。海华在两伊战争当中,左右逢源也不是什么秘密,两伊自身也十分清楚。不过,这也算是第三国的好处了。
可是,让两伊非常恼火,而且也促使他们瞒着海华达成停战协议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海华趁火打劫,把所谓金盾保安公司的两万保安给安插到了支点,这绝对是两伊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绝对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两国保持一种默契,把金盾保安的武装力量从支点地区赶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