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百年未有涓埃报,白发今朝又几...诶? (第1/2页)
正德九年,儒家圣人已经四十有三,人生到此,留有遗憾也属正常。
升南京鸿胪寺卿,听着是正三品官员,实际上仍是闲官一名。
在这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地,工作内容仍是不痛不痒,让他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如此悠闲的生活,可把京师那位鸿胪寺卿羡慕坏了。
其实在王守仁来南京之前,这里就快发展为心学的大本营。
王守仁的大弟子名为徐爱,这位可是人品好、性格好、学问好的三好学生,除此以外,还对心学传播也近于痴狂,他充分的发挥着自己的学友光环,遇到一人就开始传传播心学。
开口我师傅闭口我心学,辩论冲第一,师傅是最棒,心学最屌!
师傅不出书我帮忙出!
师傅不来南京我帮忙推广!
硬是凭一己之力,为师傅打下了一片江山。
如果说王守仁是孔子,那么徐爱就是颜回。
可惜的是,王守仁的颜回没能陪他走到最后。
当徐爱病逝的消息传来时,王守仁痛呼:“天丧我!天丧我!”
但凡岳老师有这么一位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知进退的大弟子,他华山何愁不兴?
有徐爱这位南京工部郎中在,心学在南京才能发展的如此迅速。
等到王守仁亲自来南京的时候,这里的学子们沸腾了。
这时候的南京可有不少好处。
大家平时一起听老师讲课,下课后就自行消化。
有迷茫之处,又不好去打扰老师的时候,便乐呵呵的去请教大师兄。
尽管徐爱的身体情况也没比自家老师好多少,但每每有师弟们来请教时,都会热情的接待,将‘助教’工作贯彻到底。
王守仁在南京授课同样也有所收获,这便是开启了人体限制器的圣人,每时每刻都在成长,今天的自己永远强于昨天的自己,而明天的自己,必然强于今天的自己。
小王在总结了滁州讲学的得失之处后,讲学内容便侧重于让弟子们做好“存天理、去人欲”的克己工夫。
当时有个叫陆澄的弟子收到家书,知道儿子病重了,便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绝望、担优、浮躁的状态。
小王便告诉他:“这正是你修习用功的时机,父母之爱子,是常情、是至真至重的情意。但是天理也要有个度,有所中和,若是过度了,便是私意了。参圣学、做圣人,不是要人毁灭人性,恰恰相反,是要在保持人性的基础上守住心性。”
除了授课以外,小王还是一位游侠。
他不去秦淮河畔,这人间烟火炽盛,难觅避世桃源之时,便遁入青山绿水间。
于山林深处,悠然小憩,扫净石上尘埃,焚香一缕,随遇而安,眠于自然怀抱。
梦醒时分,或有挚友来访,共话玄妙之道,心境悠然自得。
山中之好,在于其清幽宁静,远离尘嚣纷扰,一派超然物外之景。
此刻,王守仁提着笔,在扇面上写道:
一自移家入紫烟,深林住久遂忘年。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前来拜访的友人看到王守仁的题词,不禁笑道:“那我可得多感受感受你这不用钱的明月清风了。”
“哈哈哈多多益善。”王守仁大笑着说道。
就在他与友人畅聊之时,弟子季本匆匆上了山,寻了半日,才在找到自家老师。
“先生,横山兄让弟子将这封信件交于您。”
王守仁接过信件,拆开看起了其中的内容:
‘近日,詹事府詹事欧璟玉在朝上举荐先生为甘肃巡抚。认为甘肃之地,错综复杂,唯有先生可解.’
‘内阁未有异议,陛下亦认同,想来圣旨不日将到南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